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明第一莽夫 > 第126章 要么恢复大明律,要么就革除功名!

第126章 要么恢复大明律,要么就革除功名!

第126章 要么恢复大明律,要么就革除功名! (第1/2页)
  
  汤昊的话,一向刺耳。
  
  只要这位中山侯在廷议开口,铁定没有什么好话。
  
  他方才这番话可谓是直接将读书人的遮羞布都给扯掉了。
  
  事实上,书生士子也好,文臣缙绅也罢,成天整日里都是在高喊着什么“寒窗苦读十余载”,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
  
 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,开局一个碗,卑贱农户出身,当过乞丐要过饭,做过和尚撞过钟,参加义军造过反……可谓是元末群雄里面出身最惨的人。
  
  群雄并起,逐鹿天下,最终却是他朱元璋戡乱摧强,剪灭群雄,定鼎天下建立大明!
  
  而朱重八同志本人就是个十分好学的人,极其重视教育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,把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,确立了“治国以教化为先,教化以学校为本”的文教政策,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。
  
  乡野间设立学舍,每三十五家办一“社学”,生员没有定额,为稚子幼童启蒙;地方上有县学、州学、府学,每天供应生员饮食,给天下学子开辟出一道求学之路。
  
  府、州、县学府所招收的学子,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、年十五岁以上、读过“四书”的为合格。
  
  每月有小考,大考三年一次,成绩优秀者,先送到行省,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,入国子监进学修德,妻子可随行,国子监负责一切食宿费用。
  
  学成后由天子召见,分科擢用,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、知州、知县、教官、经历、县丞、部院书吏奏差、五府掾史等。
  
  但,不管怎么样,今日都绝不能让小皇帝开了革除功名的先河!
  
  只是不同时期,历代帝王对科举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。
  
  “陛下,元辅此话乃是忠言!”
  
 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,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,乡学同样三年一大考,师生均有升级制度,十分完备。
  
  可这天下间的农户、匠户和商户,又有多少是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的呢?
  
  所以,汤侯这些话,根本没办法反驳!
  
  士农工商这四民,代表着四个阶级,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。
  
  哪怕家境贫寒,只要肯勤学苦读,就能够进入社学、县学、府学等一步一步进学修德,同时还可以通过科举大考获得秀才、举人等功名,取得对应的优待和特权!
  
  这一点,在场廷臣可谓是心中门清,毕竟他们也是通过这科举大考步入仕途的!
  
  但不论如何,大明王朝的读书人,日子过得还真不算苦。
  
  顺着刘健的思路,天官马文升继续深入往下讲去。
  
  “方才总宪所言极是,读书人在朝为官在乡为绅,承担着教化万民、维持法令的重担,他们是朝廷的基石!”
  
  “陛下,三思啊!”
  
  毕竟科举大考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,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。
  
  大明也因此施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,“科举必由学校,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”。
  
  但是与中山侯汤昊方才所提及的这些农户、匠户和商户相比,这一点点苦头又算得了什么呢?
  
  老首辅刘健神情凝重地开了口。
  
  回顾自己求学科考的历程,苦吗?
  
  当然是有些苦的。
  
  “若是陛下轻易间开了这“革除读书人功名”的先河,日后帝王尽皆如此,那读书人失去了这功名,还如何宣扬教化?如何维持乡野法令?岂不是会盗匪横行、礼崩乐坏、纲纪不存吗?”
  
  你就算再苦,那至少也是吃喝不愁,只管专心进学修德罢了。
  
  比如永乐帝朱棣,明显更加重视科举大考。
  
  也就是说,要参加科举必须先人学校进学,学校中的佼佼者不经科举也可以给官。
  
  大明办学之盛况,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,形成了一套以乡野社学到州府县官学再到中央官学的完备体系,诚可谓是“四海之内,学校如林,庠序盈门”。
  
 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起初并不重视科举,按照他的计划,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,但学校生员做官则不一定非要经过科举,如国子监学子考核通过后便可出任官员。
  
  “读书人之所以能够明辨是非,之所以能够教化万民,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读书习字进学修德,更是因为读书人享有功名特权,可以不受路引限制,可以自由行走天下游学四方!”
  
  “凭借功名特权,他们可以了解国朝的大政方针,他们可以替朝廷向乡野之间传递陛下的圣言,他们可以成为朝廷沟通联系乡野子民的桥梁,而一旦失去了这功名特权,那读书人还有什么资格去教化万民呢?他们也会如同乡野百姓那般,活在自家田地里面自给自足,不知外界今夕是何年!”
  
  马文升是一个干吏,言辞一向激进,他这番话说得也极其露骨。
  
  为什么朝廷要给读书人功名特权?
  
  花这么多的钱粮白白养着这些秀才举人吗?
  
  当然不是!
  
  拥有功名的读书人,真正的作用,在于维系地方的稳定,在于教化万民不让他们生出别样的心思!
  
  什么心思?
  
  聚众作乱,起兵造反,推翻你老朱家的大明江山!
  
  朝廷的触角,仅仅只是能伸到县衙一级,而县衙之后的乡野之间,就算官府派人去了也不一定有用,而是要依靠这些地方士绅豪强!
  
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地方士绅豪强的话,远比地方县衙更加管用!
  
  这也就是所谓的“皇权不下乡”!
  
  那这些地方士绅和豪强怎么来的?
  
  功名!
  
  拥有功名的读书人!
  
  大部分都是举人,以及辞官归乡的官员!
  
  这些拥有功名或官身的读书人,可以凭借朝廷给予的优待特权,比如除赋税和免徭役等,动用各种手段大肆兼并田地,钱粮自然而然地就慢慢积攒起来了,通过一代两代的努力,就变成了士绅豪强!
  
  现在,你这位正德皇帝,一言不合地就要废除读书人的功名,开了这個先河,天下士绅会怎么看,天下读书人又会怎么看?
  
  马文升这番话,实则是在提醒小皇帝,不要任着性子胡来,破坏了大明王朝的基本盘!
  
  小皇帝不蠢,他自然听得明白马文升的话外之音。
  
  但是他也不能就这么放弃,好不容易抓住了机会,而且一击打中了文臣缙绅的痛脚,那自然就要换取到足够的利益,这是汤昊交给他的利益交换!
  
  “朕不想听你们在这儿为读书人争辩!”
  
  “现在,朕就想问你们一句话,那五十六个兵部官员是不是涉案犯法了?”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