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 商鞅变法 (第1/2页)
【对于这些改革之法,百姓将信将疑,当时的统治者只知征兵征粮,百姓处于“散养”状态。出将入相只看血统,官吏公卿被大家族世代把持,百姓从未见过诗书,更遑论明理,没有人相信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。】
【商鞅便想了一个办法,他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,用十金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。这件事并不难,但报酬却十分丰厚,民众感到奇怪,没人敢应募,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,终于有一个人应募,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,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。】
【徙木立信立的是政府的公信力,是告诉国人,我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。】
正快马加鞭赶往秦国的商鞅看着天幕的画面,幸好天幕中的那个商鞅是他人扮演的,不然,自己根本逃不出魏国。
古人看着天幕中那些面色红润,身强体壮的百姓,心中疑惑,这些人到底吃什么长大的,难道他们都能吃饱饭?
有人觉得这些人可能是贵族,可是自古以来只有伶人扮演角色取悦贵人,却没有贵人会做这种低贱的行当。
【几年后,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:迁都咸阳,统一秦国的度量衡;废分封,行县制;废除井田制,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;革除戎狄风俗,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。】
评论区:
“原来我政哥不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。”
“这是秦国的政治惯性,按照商君法执行下去就得统一度量衡,行郡县制。”
秦始皇暗暗点头,没错,这是已经在秦国验证过切实可行的政策,自然要推广到全国。
“戎狄风俗是什么?”
“难道以前父子兄弟同室而居,这……”
“大惊小怪,上古社会有一段时间是群婚制,还有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,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。”
“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风俗都是一代代先人一点点完善的。”
“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。”
天幕之下的人看的目瞪口呆,远古时期的群婚制他们从未听说过,倒是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,他们可是一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抨击鄙夷的,这种野蛮的风俗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通圣人教化,不知道德廉耻吗?
【此外,还有“分户令”,分解大家庭势力,鼓励个体小家庭。反对子女无条件服从家长,反对丈夫对妻子的统治,秦国是中国古代父权夫权的低谷期。】
天幕下秦汉之后的人暗暗点头,所以说暴秦亡的不冤,“三纲五常”是圣人教诲,导人向善。秦人乱了纲常,不亡才怪。
可是评论区的文字却与他们所想画风迥异。
“这就是我喜欢秦国的原因。”
“这些思想好先进啊,跟我们现代差不多。”
“可惜没有坚持下来,要不然中国古代定能多几个传奇女子。”
“谁说古人一定不如后人的,宋明清的文人真该回到秦朝好好受一番教育。”
一些女子心有所感,盯着评论区陷入沉思。
【这些变法,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,确立了土地私有制,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,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,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。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,确立了法治的思想。经过变法,秦国出现了“道不拾遗,山无盗贼,家给人足。民勇于公战,怯于私斗,乡邑大治”的局面。】
【任何一次变法维新,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,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,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。譬如,商鞅变法中“奖励耕战,实行军功爵制”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,使秦国欣欣向荣,日益强大。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,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。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,独揽军政大权,也使得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。】
评论区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”
【因此秦孝公死后,公子虔罗织罪名,巫其谋反。这个公子虔,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太子老师,太子犯法,处罚老师,公子虔被处以劓刑,就是割掉了鼻子。】
公子虔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,还好,鼻子还在。
听闻孝公派人去迎接商鞅,他的双眼折射出渗人的寒芒,反正变法之策已悉知,商鞅就不必留下了。他派出亲信埋伏在国都外的小道上,只等商鞅一到便下杀手!
【商鞅逃亡到边关,欲宿客舍,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,见他未带凭证,告以商君之法,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。商鞅想到魏国去,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,拒绝他入境。】
【商鞅回秦后潜回封邑商於,发动邑兵攻打郑县。秦惠文王派兵征伐,商鞅失败战死。其尸身被处以车裂之刑。商鞅虽然被杀害,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实施了下去,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。】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