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窃清 > 第五十三章矿脉

第五十三章矿脉

第五十三章矿脉 (第1/2页)
  
  紫禁城乾清宫,康熙翻着手中今日送来的奏折,看到两广总督赵泓灿呈报上来的奏折,时不时低声叹气。
  
  下方。
  
  鬓角斑白坐在板凳上的李光地,手握茶盏,在沉思。
  
  听到这番话,眯着眼睛,朝着康熙身前桌案瞄去。
  
  心中默念数着批过的奏折,明白了康熙为何时发愁。
  
  “皇上为何时所忧愁?”
  
  可他却装作不知,故意开口问。
  
  “广州府矿徒匪乱频频发生,聚集上千名流民滋扰乡人,若地方军务反应不及,指定要弄出一番大动静,朕估计着赵泓灿,下一份奏折就要提到开禁矿一事。”
  
  康熙娓娓道来,语气亲昵。
  
  “爱卿,不止广东,南方类似之事频频上演,你说,这禁矿是不是该有所行动呀?”
  
  李光地腾挪身子,趴伏在地上。
  
  “皇上,地方都督请求开禁矿,无非是想另辟蹊径,开通矿产敛财渠道,并非一心安邦平乱,皇上!当知这矿禁一旦开启,霍乱不断,若矿一开,地方匪民更会肆无忌惮。”
  
  “臣不改以往:这矿万万不能开!”
  
  康熙轻笑着,扭了扭酸痛的胳膊腿。
  
  “草民弃之农田选择挖矿,无矿可挖便是落草为寇,着实破坏地方安靖。”
  
  李光地道:“前朝之事,便是在这荒废二字,需谨慎,地方军政不时时刻刻防备警务,矿徒匪乱自然之多,不可懈怠。”
  
  李光地所说,康熙只是长长嗯了一声。
  
  如今极力禁止开挖采矿,可南方多省份矿匪闹事不断。
  
  要知道,这矿并非没有完全封死不采矿,许多地方黑矿产比比皆是,这些黑矿场足以容纳矿徒。
  
  终始有小乱反,地方也能平定,不足为患!
  
  地方都督上奏要求开矿开采,无非是自己财源不足。
  
  一旦开了禁矿,管理矿场只能交由地方督抚。
  
  这些地方督抚想的却是,以管理矿场谋取商人利益,地方督抚这份心思,倒也不是全为私心,而是地方财务的确捉襟见肘。
  
  若朝廷鼓励开矿,就意味着鼓励矿商们。
  
  届时人力物力都得往矿场上凑,田地无人耕种。
  
  这坚决不许!
  
  地方开矿滋养乱匪,一旦矿尽,百万矿徒揭竿而起。
  
  后果……不堪设想!
  
  极力压制开矿一事,各个势力汇聚不到一处,这才是理想状况,地方督抚钱少,事就少,事少权相应小。
  
  想到这,康熙眉头微微皱起,李光地摆出一副就事论事的派头,全无以往懂知帝王心。
  
  看样子是知道今日召见他是为何事。
  
  “汉人之表率,非李光地也!”
  
  心中感叹,面色如往常平静,康熙话锋一转。
  
  “江南科场发生舞弊案,噶礼与张伯行互参久久不决,朕不想将此案再让诸卿分心而疏忽国事,朕想以张鹏翮提议为准,张伯行革去江苏巡抚,噶礼降职,爱卿以为如何?”
  
  康熙这般直白发言,就好像给李光地处置似的。
  
  “皇上圣心独裁,臣无异议!”
  
  “督抚互相奏参,占用朝廷政务,有失大臣之责。”
  
  “臣以为二人皆有罪!”
  
  不谈事案本身,就等着康熙拿捏,李光地这一身本事,行在淤泥而不沾身,已是臻至之境。
  
  康熙却不愿让你轻松脱身,又问:
  
  “朕还未下决心!二人皆是我大清功苦大臣,如何处置,说到底都是为了大局着想。”
  
  “革去张伯行江苏巡抚,降职留任噶礼,可朕又担忧,担忧这般处置张伯行,届时护刀墨客口诛笔伐,说朕袒护满人,牵起满汉之争话头。”
  
  康熙偷瞄着堂下的李光地,幽幽叹道:“亲卿有何想法尽可开口,无需忌讳,即便有所大不逆,朕赦你无罪!”
  
  李光地心中一叹,皇上你又何苦逼问我呢?
  
  当初本就是总督噶礼贪腐案,硬生生被你说成是张伯行与噶礼互相参案,如何处置你心里早下定决心了。
  
  非得让臣子背黑锅,周旋护你面子。
  
  想着凭几番处置下,史书上就能抹去?
  
  事情做都做了,哪来的什么面子呀!
  
  就跟当初江南巡游一样,导致江南白银亏空,张鹏翮两下江南,清楚银子去路,却装傻充愣不知道。
  
  最后还是皇上的面子挂不住。
  
  主动承认银子亏空多半来自南巡。
  
  只是康熙直白到这种程度了,李光地也不能草草了事。
  
  “臣以为,张鹏翮提议可行,不过,却未想过皇上为难之处,皇上应当再派大臣调查,最好是……满大人前往!”
  
  李光地刻意把“满”字咬得极深。
  
  康熙闻言,沉思起来,半晌,笑呵呵出声,直接念了李光地的字,李光地,字晋卿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